随着电商经济的持续发酵,线上下单,线下即时配送到家的服务也在各大平台铺开。而今年疫情的影响也加剧了线上下单,线下即时配送的热度,而其中又以生鲜配送最为火爆。生鲜配送如此火爆,盲目进场就一定赚钱吗?别急,下面让小金带您走入前人的经验教训中去,一起来学习吧!
早在两年前,尚未大学毕业的张同学就发现了这样的机会,并且拿出自己的积蓄投身社区的生鲜配送的行当中,最后却赔了100多万,卖掉了项目。
“如果当时能够坚持下来,亏本也要继续做到2020年,那可就成功了。”
虽然是玩笑,但提起这段经历,张先生百感交集。
小金有幸联系到张先生,总结了他在生鲜配送创业过程中经历和学到的宝贵经验。
毕业即投身「生鲜配送」项目
张先生出身经商的家庭,在大学期间就对做生意、创业兴趣浓厚,自己折腾了几个小项目,还颇有成就,攒下了第一笔人脉资源和资金
2018年初,他发现现代人的“懒”和对精致健康生活追求的矛盾,已然成为一个巨大的商机。社区的生鲜配送在当时还不算普遍,他与一位赏识自己的大佬决定联合把这个项目做起来。
他在物流园租了大冷库,主要针对当地的小区做生鲜配送,包括鲜蔬肉蛋、半成品菜等等。
“为什么选在物流园?因为这个区的常住人口比较多,且物流园的车辆进出配送方便,是比较有人情味儿和烟火气的地方。”
开始的时候他们采用1元买菜的噱头,在各个小区做地推,引流很快,也积累了不少用户。
张先生的生鲜配送生意也得到大佬的投资和资源支持,如火如荼地进行着。每天凌晨12点,物流园就开始热闹起来,从各地运过来的鲜蔬,都在一车一车入库,分拣,打包,一大早就要给客户送过去,保证新鲜。
“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蔬菜,直接洗洗或者清水烫一下就吃,菜味十足还很甜。”
“那时候每天都忙到4点多,然后一伙人一起搓顿烧烤。”
团队连遇挫折 项目难以坚持
对于这个项目,张先生和他的团队伙伴一开始都很有信心。但慢慢的,困难一个个接踵而来。
1.业务推进困难
由于规模和资金有限,生鲜配送的订单需要用户提前1天在平台下单预订,第二天才安排配送到家。
这样导致业务无法统一,没有用系统来进行全面管理,加上产品非标准化,分拣,打包容易出现许多问题。
同时,20多辆配送车和大型冷冻仓的折旧,也让一伙人压力重重,觉得任重道远。
2.目标消费群体与实际脱节
项目之初,他们理想中的消费群体是家庭或白领,旨在为他们节省掉上市场采购食材的时间,同时又可以保证三餐的环保健康。
“后来我遇到过一个老奶奶,我帮她把东西提上3楼,她跟我讲了很多。”
“她告诉我,她们中老年人,平时唯①的乐趣就是安排好一家子的生活。每天起床逛早市,带带孩子,到点了再去买买菜,砍砍价,再回来做饭,等儿女回家。你把逛市场的时间帮她们省了,那她们平时还能干什么呢?”
这时候他们才意识到,他们大部分“目标群体”其实并不需要他们的“价值服务”。
3.调整方向再次失策
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市场印证,他们决定把目标受众转移到企业端。
“这是一个相当‘致命’的决策。”
跟他们类似的主打企业端的项目,都比他们资金雄厚,他们完全无法招架。
“别人家的A类菜比我们的B类菜进货价还低,根本竞争不过。”
后来张先生又尝试着转回了普通家庭用户,并且主打孕妇和老人两个群体做了情境营销。
尽管收获了一部分用户,但整个团队通过对项目的整体核算和预判,发现只有在毫无风险的前提下,持续投资和坚持,在2年后,才有可能达到盈亏平衡,然后实现一番成就。
“必须是毫无风险和持续投入的情况下才可能达成,所以我们几个当时都比较痛苦,这个项目几乎把我们所有的积蓄都押上了。”
“我们做了很长时间的反复挣扎和反复讨论、计算、判断,包括我们的精力投入和后续资金,最终还是不得已放弃了这个项目。”
“其实是很痛苦的一件事,这个项目对我们来说就像一个孩子,从孕育到慢慢成长,到现在我们却只能放弃它。”
花了100多万总结的宝贵经验
针对生鲜配送的项目,张先生总结出以下宝贵的几点经验:
1.食品是一种底层需求,需要靠规模去实现营收,如果达不成规模,做到薄利多销,就很难有收获;
2.供应链的完善十分重要,最终会决定你的损耗率、菜品品质和价格;
3.需要靠坚持取胜,养成用户消费习惯,总而言之,是一个慢活。
4.全面的管理还是需要用到生鲜配送管理系统来进行,更便捷高效。
“我目前又回到了职场,觉得自己还是要把应该走的路走完。”
结语:创业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,每一个乐于挑战未知的人都值得尊敬,每一段艰苦奋斗的时光都值得铭记。张先生的创业经历不仅给他的人生填上多彩的一笔,也给同样有创业追求的朋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。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准备创业做生鲜配送生意的您。